青海“七一”红色研学列车启航
青海“七一”红色研学列车启航
青海“七一”红色研学列车启航
丁香花开一城诗(一朵花读懂一座(yīzuò)城)
——《紫丁香·其二(qíèr)》
在丁香花(dīngxiānghuā)的幽幽香气中,青海西宁最美的季节到来了——南北山上、湟水两岸、公园小区,一树一树的丁香花吐蕊绽放,一片一片的紫、白、粉飘散着(zhe)扑面而来的芳香,弥漫在城市各处,也浸润(jìnrùn)到西宁人的心里(lǐ)。丁香花里的古城西宁,如诗一般美好。
西宁人对丁香花的(de)感情,格外浓厚深沉。
南山寺(nánshānsì)下,丁香园里,有一株百岁丁香,是许多市民的(de)老朋友。“40年里,它见证我(wǒ)和妻子(qīzǐ)在树下拍结婚照、带孩子玩耍,也常常陪我沉思或放松。”市民张德成说,这株丁香历经风霜雨雪,依然年年开花,其韧劲带给自己很多感触。
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(qīngzànggāoyuán)的(de)过渡地带,西宁高寒(gāohán)且干旱,丁香成为当地(dāngdì)为数不多兼具绿化、美化、香化功能的树种。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性,让它(tā)在西宁这片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上舒展盛放,契合当地人坚韧、朴实的气质。同时,丁香花色淡雅、花型繁密、香气浓郁,也被视为幸福吉祥、繁荣兴盛的象征。
“《西宁府新志》将(jiāng)丁香称为‘轮柏’,很多老西宁人都熟悉这个称呼,甚至干脆在庭前屋后种上一两棵。”西宁植物(zhíwù)园植物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满丽婷(mǎnlìtíng)介绍。
1985年3月,承载着(zhe)全市人民情谊的丁香花(dīngxiānghuā),被西宁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确定为西宁市花。
枝干虬结如铁,花开香沁半城。西宁(xīníng)的丁香(dīngxiāng),根系扎在这座城的历史深处(shēnchù),枝叶伸进百姓的生活场景。从机关学校到公园小区,再到街旁路边,如今(rújīn)上百万株丁香花绽放在西宁市区,占全市花灌木栽植总量的70%,使西宁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丁香之城”。
西宁的丁香花绽放满城,背后是(shì)科研人员的攻关与心血。
“受制于高原气候和海拔,以前西宁(xīníng)城一过5月,基本上(jīběnshàng)看不到任何开花的乔灌木。我每次去南方出差,看到街头巷尾繁花似锦,就忍不住羡慕,心想啥时候(sháshíhòu)我们西宁也能处处见花(jiànhuā)!”从事林业育种的西宁植物园总工程师张锦梅,当时心里憋了一股劲。
考察来研究去(qù),1998年,张锦梅(zhāngjǐnméi)和同事把目光投向了丁香,开启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攻关。
“过去,西宁城里丁香品种杂乱、退化明显,一些外来树种被盲目引进(mángmùyǐnjìn),不仅景观效果不好、成活率低,还造成资源(zīyuán)浪费。”2013年开始,张锦梅和同事们奔赴青海、甘肃等地的(de)悬崖峭壁,寻找不同(bùtóng)的丁香品种,通过组培、嫁接方式,提取野生品种的优质基因,探索培育抗寒、抗旱、抗病虫害、花期(huāqī)更长的丁香品种。
“以羽叶丁香为例,虽然花型和叶片都很(hěn)美丽,但(dàn)不适应西宁环境,自繁率很低,扦插成活率(chénghuólǜ)也低。”张锦梅说。团队四处寻找、采集标本和繁殖材料,以暴马丁香和北京丁香作为砧木进行嫁接,培育组培苗。历经多年研究探索,羽叶丁香已在西宁基本实现了(le)规模繁殖。
千辛万苦,化作(huàzuò)繁花簇簇(cùcù)。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努力下,什锦丁香、四川丁香、辽东丁香、花叶丁香等纷纷在西宁“落户”;西宁也(yě)建成了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(zhǒng)质资源库,丁香品种从原先的18种增加到88种,种质增加到103份,实现可繁育69种,花期(huāqī)也从5月一直延长到9月。
“丰年”丁香(dīngxiāng)、“乡音”丁香、“骄傲四季”丁香……这些新培育的(de)丁香品种,都被西宁人冠以美好的称谓。借助扦插、嫁接等技术,单瓣变重(biànzhòng)瓣、低矮树冠(shùguān)变高大树冠、枝条稀少变繁密,西宁的丁香越来越多、越来越美。
丁香成为西宁的一张城市(chéngshì)名片,西宁也以丁香为媒,诚邀(chéngyāo)各方游客共赴(gòngfù)繁花之约。西宁文旅广电局在丁香花季发布了4条旅游精品线路,串联西宁市及周边生态人文资源;体育部门同步推出10项特色赛事,涵盖篮球、马拉松等(děng)全民健身项目,吸引了众多参与者。
连续两年,西宁市通过举办“寻找五瓣丁香花”活动,邀请广大市民和游客寻丁香、赏丁香、游丁香、品丁香。“我们收到了很多市民发来的丁香花照片,一张(yīzhāng)张美照、一句句留言,洋溢着人们(rénmen)对丁香、对城市深深的爱。”西宁市委宣传部副(fù)部长(bùzhǎng)甘占芳说。
拥有独特自然资源、绚丽民俗风情的“丁香(dīngxiāng)之城”,也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。“特色美食、河湟文化(wénhuà)、非遗作品、热闹夜市,还有常能闻到的丁香芬芳,都给我们留下了(le)美好的回忆。”来自广东的游客谢佳伟(xièjiāwěi)说。
漫步西宁,满枝的花朵(huāduǒ)连成一片又一片缤纷的花海,或在公园里、山坡(shānpō)上,或在绿地间、道路旁(lùpáng),把整座城市扮靓,为(wèi)风中增添了丁香的气息。穿城而过的湟水河,伴着这份沁人心脾的清香,悠悠流向远方……
丁香,木樨科丁香属,因花筒细长如钉、气味芳香而(ér)得名。
丁香植株一般高2米至8米,小枝圆,髓心实;单叶对生,椭圆或(huò)披针形,有叶柄;花两性,呈顶生或侧生之圆锥花序。花冠细小,漏斗状,具深浅不同(shēnqiǎnbùtóng)的4裂片,有白色、紫色、紫红色及蓝紫色等(děng)花色。
丁香在世界范围内均(nèijūn)有栽培,主要分布在东亚、中亚和欧洲的(de)温带地区。我国是丁香的自然分布中心,主要分布区(fēnbùqū)为海拔300米至2400米的西南、西北、华北和东北地区。
仲夏时节(shíjié),暖阳和煦。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的麒麟花园小区里,小朋友们在物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把一棵棵丁香(dīngxiāng)幼苗栽到小区的空地上。“希望丁香快快长大,年年开花!”9岁的藏族小朋友桑吉卓玛说。小区居住着汉族(hànzú)、土族、回族、藏族等各族居民,大家(dàjiā)共同(gòngtóng)维护着美好的家园。
从湟水河畔到北山烟雨,年年盛放的市花(shìhuā)丁香让西宁化身“高原花城”,沁润着西宁人的心田。细看丁香,一枝花剑串起(chuànqǐ)万千花朵,既同枝相连,又各具美感。去年,西宁丁香的形象登上广州塔,与(yǔ)(yǔ)羊城木棉实现了跨越2000多公里(duōgōnglǐ)的“牵手”;今年,在青海文化旅游节上,丁香花海与土族刺绣、撒拉族(sālāzú)宴席、藏族歌舞这些当地特色文化和民俗交相辉映,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。
据史料记载,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塔尔寺内就种有丁香(dīngxiāng)树。从寺庙古树到南山丁香园(yuán)的百年(bǎinián)紫丁香(zǐdīngxiāng),从乡间庭院到城市街角,代代相传的丁香树见证着各族儿女在(zài)这片土地共居共融的悠长岁月。土族绣娘把它绣在鞋垫上,回族群众用丁香花蕾制作香囊,藏族人家用干燥(gānzào)的花蕾入药治病,汉族群众喜欢把它种植在庭院中……在西宁,丁香不仅有观赏价值,也早已(zǎoyǐ)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,扎根在西宁人共同的情感记忆中。
位于(wèiyú)城西区湟水河畔的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拥有2.2万多名居民,是个热闹的社区。在丁香花开的季节,趁着天气晴好(tiānqìqínghǎo),社区经常组织特色运动会、百家宴、惠民(huìmín)诊疗等活动(huódòng),来自10多个民族的邻里欢聚一堂(huānjùyītáng),聊聊家长里短,参与志愿活动,美化社区环境。大家自备丰富美食,彼此分享,馓子酥脆可口(sūcuìkěkǒu),酥油茶香气醇厚,炕锅馍馍热气腾腾……
在(zài)社区庭院,王淑芳老人带头成立“护花志愿队”,与邻居们一起为丁香和其他植物修剪枝条、清理花圃。“有空的(de)时候,大家常聚在树下唱歌跳舞(chànggētiàowǔ),每个民族的歌曲都好听,热闹得很!”王淑芳说。
登高远眺,丁香花与(yǔ)古建、高楼(gāolóu)交相辉映。西宁,这座多民族聚居的高原之城(chéng),以一朵花诠释着民族团结的“密码”:生活相融、情感相通,大家一起团结奋斗,共同向往着像丁香花一样美好的未来。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